1 |
多梯多维度培养创新型大国工匠的研究生教育方法与实践 |
罗安、帅智康、陈燕东、章兢、黄守道 |
特等奖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2 |
传承+创新、精品+共享:国际金融学课程建设30年的研究与实践 |
杨胜刚、吴志明、姚小义、邵新力、郭金录 |
一等奖 |
金融与统计学院 |
3 |
本科人才培养“一体四基”教学质量标准建设探索与实践 |
李勇军、王文格、彭秋平、彭娜、徐丹 |
一等奖 |
教务处 |
4 |
“线上线下实践平台”三位一体构建“互联网+”化学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 |
宦双燕、王玉枝、蒋健晖、江国防、刘强 |
一等奖 |
化学化工学院 |
5 |
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 |
郭栋才、谭蔚泓、王双印、李永军、罗伟平 |
一等奖 |
化学化工学院 |
6 |
新工科视域下面向智能制造的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
彭晓燕、刘江南、张屹、王文格、杨旭静 |
一等奖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
7 |
构建双重环链强化系统能力培养软件工程创新人才 |
赵欢、荣辉桂、贺迅、李智勇、边耐政 |
一等奖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8 |
“五元融合”的电气信息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滕召胜、罗安、章兢、汪沨、马子骥 |
一等奖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9 |
面向高质量可持续建筑的跨学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
张国强、徐峰、周晋、焦胜、李洪强 |
一等奖 |
土木工程学院 |
10 |
立德树人导向的社会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研究与实践:砥砺探索15年 |
汪忠、周忠宝、张亚斌、蔡建国、彭嘉芬 |
一等奖 |
工商管理学院 |
11 |
以学生为中心的“四位一体”创新创业培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周忠宝、雷辉、袁凌、蔡建国、祁顺生 |
一等奖 |
工商管理学院 |
12 |
基于“学生创造内容”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
何人可、袁翔、张朵朵、吴雪松 |
一等奖 |
设计艺术学院 |
13 |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与社会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与实践 |
季铁、蒋友燏、袁翔、张朵朵、谭浩 |
一等奖 |
设计艺术学院 |
14 |
“双核四翼”工程训练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实践 |
蔡立军、王群、刘彬彬、张国田、易守华 |
一等奖 |
现代工程训练中心 |
15 |
面向一流人才培养的“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构建与实施 |
文双春、陈克求、刘全慧、罗海陆、王镇道 |
一等奖 |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
16 |
融合书院优秀教育传统的四维本科生导师制 |
肖永明、潘彬、吴仰湘、杨代春、朱汉民 |
一等奖 |
岳麓书院 |
17 |
大学本科闭环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乔海曙、段进、喻旭兰、张立军、刘晓剑 |
一等奖 |
金融与统计学院 |
18 |
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材料领域特色工程领军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刘金水、陈江华、李光耀、刘洪波、韩飞 |
一等奖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9 |
“学科融合、平台支撑、国际合作”——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谭蔚泓、王柯敏、蒋健晖、张晓兵、聂舟 |
一等奖 |
化学化工学院 |
20 |
立德树人目标下师生团队式思政课暑期社会调研的研究与实践 |
张君、陈宇翔、柳礼泉、赵冬初、蒋飞云 |
二等奖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21 |
面向“四维能力”、推动“三全育人”的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 |
祝树金、刘志忠、莫莎、肖皓、李曼 |
二等奖 |
经济与贸易学院 |
22 |
金融类本科生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现机制、保障条件与十年实践 |
吴志明、陈迪红、王修华、任英华、杨晓临 |
二等奖 |
金融与统计学院 |
23 |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高水平大学继续教育战略转型研究与实践 |
曾德明、刘韬、刘梅开、张洪林、曾飞国 |
二等奖 |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
24 |
基于阅读驱动的“四三三”通识教育体系创新与实践 |
刘舸、胡辉杰、谭军武、李勇军、侯俊军 |
二等奖 |
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
25 |
重构大学外语课程体系与内容,服务一流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
刘正光、稂建中、何岚、胡志雯、邓媛 |
二等奖 |
外国语学院 |
26 |
突破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发展瓶颈,优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新路径的研究与实践 |
何仁生、陈小林、翦知渐、姚凌江、周艳明 |
二等奖 |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 |
27 |
教研共进、突出创新、强化能力,构建桥梁专业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
邵旭东、张阳、晏班夫、方志、余加勇 |
二等奖 |
土木工程学院 |
28 |
前沿创新型材料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潘安练、李玉平、涂川俊、严红革、胡望宇 |
二等奖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9 |
新工科背景下机器人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 |
王耀南、黎福海、张小刚、肖昌炎、方璐 |
二等奖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30 |
“教学+实训+孵化”全过程进阶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
罗隆福、刘金水、陈收、李勇、黎福海 |
二等奖 |
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 |
31 |
跨学科全栈式高性能计算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
李肯立、骆嘉伟、肖德贵、刘杰、李克勤 |
二等奖 |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32 |
打造一流学术平台,促进历史学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 |
朱汉民、肖永明、邓洪波、陈松长、于振波 |
二等奖 |
岳麓书院 |
33 |
新时代社会责任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 |
马超群、杨智、袁凌、熊正德、朱国玮 |
二等奖 |
工商管理学院 |
34 |
基于双螺旋模式的经济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
许和连、张亚斌、钱晓英、李曼、蔡婕萍 |
二等奖 |
经济与贸易学院 |
35 |
创新引领、开放合作,培养国际一流水平土木工程类研究生的探索与实践 |
史才军、邓露、朱德举、陈政清、易伟建 |
二等奖 |
土木工程学院 |
36 |
面向国家战略的中国制造国际伙伴型人才创新培养与实践 |
姜潮、刘坚、谢军、程军圣、冯凯 |
二等奖 |
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 |
37 |
高校思政课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与实践 |
龙兵、刘晓玲、张君、陈宇翔、刘世明 |
三等奖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38 |
以信息集成提升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
张洪林、曾飞国、贺石中、王乐书、李宁 |
三等奖 |
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
39 |
“纸上建筑学”到“建造建筑学”——“设计+建造”开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
魏春雨、袁朝晖、钟力力、宋明星、罗荩 |
三等奖 |
建筑学院 |